抒写生命与神韵的情怀——与周韶华对话 |
2010年07月07日
中国美术家网
责任编辑:jiping
热度:0
|
|
时间:2007年元旦
地点:周韶华寓所
采访人:刘宇
采访背景:2007年1月12日,周韶华《77抒怀》画展在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这位著名画家于2006年底刚在北京主办的《荆楚狂歌》画展,节奏频率之快,令人叹为观止。
刘宇(以下简称刘):我于去年11月份在北京参观过您的《荆楚狂歌》画展,它作为湖北文化周的重要内容,在当地引起轰动,在不到二个月时间您又在武汉主办大型画展,是什么力量使您有如此大的创造力。
周韶华:我去年77岁,俗话说“七上八下”,本命正巧碰上两个七字,不知是神使鬼差,还是有别的原因,便“上,上”!一年中完成了两个画展。我也说不清楚,怎么这样来神!
刘:自新千年以来,您一个接一个推出以古文化内核的专题性展览,如《梦溯仰韶》、《汉唐雄风》、和《荆楚狂歌》,这次《77抒怀》与前几个展览有何不同。
周:前几个展览关注的是深刻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底蕴,而《77抒怀》则侧重于神韵内涵和韵律美的抒发。
刘:这批作品什么时候完成的?
周:是在我的“大战役”过后为调整紧张状态而画的,它们是带有休闲意味的一些抒情性作品,主要以2006年在山东刘公岛、俚岛、石岛等地休养时创作的作品为主,也有少量2004年、2005年的作品。以《77抒怀》命名,是因为这些作品的创作时间都是以七十七岁为下限完成的,以后不管何年展出也不再更名了。
刘:您刚才谈到,这次展览重在抒情性,那么您是怎样把握抒情性的?
周:主要是通过笔墨、色彩,水撞等运动,以抒情性为基调,强化性情、情趣和人情味的表现,并以节奏、韵律,形成美感为特征,从容自得而悠然意远,以艺术魅力渗透人们的肺腑,滋润人们的心灵。
刘:您是中国山水画气势派理论的创始人和实践者,在您以往的作品中都追求一种大文化、大视野,而《77抒怀》则以抒情性小品为主。
周:在生活节奏愈来愈紧张的这个世界里,人们需要保持住人类的精神家园,追求情思和诗意。光有黄钟大吕不行,还需要管弦丝竹,做到有张有弛,就需要营造轻松欢愉的和谐文化生态环境。但《77抒怀》同样是我们含弘光大的当今时代的诗歌,更是我对盛世时代的心灵鸣奏曲。
刘:您和吴冠中先生都是中国画创新的领军人物,有“南周北吴”之美誉。恰好昨晚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介绍吴冠中。吴先生谈到:他用自己的艺术理论和实践抵抗对他的非议,并坚信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您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周:我自信我的创作符合中国文化的大传统,反对小传统,我崇尚的是民族复兴、盛世时代的文化精神。我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拿五千年历史文化丰富自己,充满新的追求,永不止境的追求。
刘:您的《大河寻源》系列得到普遍认可,而《梦溯仰韶》、《汉唐雄风》,包括《荆楚狂歌》都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周: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但问题是谁愿意去承担这个责任,谁愿意去冒风险:
创新者很容易让人挑毛病。创新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它代表一个时代的观念和发展趋势。
刘:听说《77抒怀》画展有很多媒体要来采访。
周:对!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要给我做专题报道,分上下集,60分钟。湖南卫视也要派一个专班来汉采访。4月份,湖南卫视联系几家企业要在长沙做一个大型展览,包括《梦溯仰韶》、《汉唐雄风》和《荆楚狂歌》系列,一个展馆不够,要几个展馆同时展出,这在全国还是第一次这样做。一个省能够有这样的气魄,这样大的手笔,我很敬佩,也乐于和他们合作。
刘:本报的读者很关注您,请您为《投资时报》提些希望和建议。
周:《投资时报》创办以来,为湖北艺术家、艺术市场作了大量工作。祝愿贵报在新的一年,更贴近艺术家,贴近市场,贴近读者。当然也希望更多读者参观我的《77抒怀》画展,审读我的作品,指出不足之处,我将虚心接受群众的检验。
|
|
- 品尚品
- 品设计
-
- 品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