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丝绸之路周”成功举办 丝路越古今 草原蕴苍茫(文化中国行) |
广袤的欧亚草原上,自史前时期就存在着一条文化交流大通道,至后世发展为“草原丝绸之路”。跨越千年,草原的风吹到了江南,一件件珍贵文物跋山涉水来到“丝绸之府”,讲述着波澜壮阔的草原丝路传奇。
近日,由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丝绸之路周”活动在位于浙江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幕。本届“丝绸之路周”主题为“丝连古今
路通山海”,特邀巴西为... |
儿童艺术作品绽放“同样的光芒” |
展览现场。山西青铜博物馆供图
近日,“同样的光芒——残障儿童作品展”在山西青铜博物馆展出。展览分为“入梦”“生辉”“希望”“未来”四大主题单元,展出100余件儿童艺术作品,表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生特别创作主题墙绘与艺术装置,将展厅装点成充满生命力的温暖空间。
... |
南京大学博物馆:小克鼎 |
【高校博物馆拾珍】
小克鼎又称膳夫克鼎,为西周晚期长铭文青铜器。鼎高28.5厘米,口径29厘米,圆形,直环耳,方唇宽沿,口微敛,腹略鼓,兽蹄足。耳外侧饰夔龙纹,口沿下饰变形的兽面纹,间隔以六道棱脊,腹部饰多组流畅的波曲纹,足上部饰浮雕兽面纹。此鼎造型浑厚庄重,气魄雄伟,纹饰细腻华丽,铭文笔势遒劲,雄伟舒展,堪称钟鼎文之楷模。铭文内容对于研究西... |
南开大学博物馆:甲骨 |
【高校博物馆拾珍】
南开大学博物馆珍藏的这件商代卜骨,长7.6厘米,宽3.3厘米。古人期望通过某些自然现象或者灵物得到神灵的启示,由此产生了占卜。商王朝盛行在牛肩胛骨或龟腹甲上刻下所卜之事和应验情况,这就是卜辞,其文字称为“甲骨文”。卜辞涉及范围很广,涵盖祭祀、征伐、农业、田猎、气象、疾病等,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这件甲骨的骨面... |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青玉鱼形佩 |
【高校博物馆拾珍】
青玉鱼形佩,长6.7厘米,宽2.4厘米,厚0.4厘米。青玉,有黑色斑点。扁平直片状,边缘薄。鱼圆目张口,鱼身两面用阴线刻画出鱼眼、鳃、腹鳍、背鳍等轮廓线,鱼尾分双叉。鱼嘴和鱼身处各有一圆孔。鱼嘴处穿孔外大里小,为钻头双面钻成。鱼身处圆孔为钻头单面钻成。商代玉佩饰在玉器中占的比例很大,尤其动物形象异常丰富,造型生动优美,绝大... |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于阗毗沙都督府长史节度副使尉迟宁状 |
【高校博物馆拾珍】
该文书年代为公元8世纪,长16.5厘米、宽20厘米。毗沙都督府是唐朝在于阗设立的羁縻府州,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重要作用。“状”是古代一种下级向上级汇报情况的文书,这件文书是状的结尾部分,发出者为“沙府长史节度副使骠骑大将军殿中监尉... |
我的“故纸”情缘 |
【读者心声】
古籍爱好者张旭东:
从中学时代算起,我与古籍结缘已有三十余载。得益于家庭的教育,我自幼是在唐诗宋词的浸润中长大的,诵读着那些平仄交替的韵脚,心中也播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
记得高中时期,那时的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常设书市,琉璃厂的海王村书店经常把库房中积存的线装书摆出来,以五毛钱一... |
字里行间感受古籍之美 |
【读者心声】
藏书人深柳堂:
阅读是我的一大爱好。20世纪90年代,当时许多典籍没有新版,若想一睹真容,只能寄希望于淘到旧书。当时,我读到两本书话——郑振铎先生的《西谛书话》与黄裳先生的《榆下说书》。书中谈及古籍版本的精妙辨析,还穿插着文人墨客的趣闻轶事,让我对藏书这门学问产生向往。
古人云... |
古籍之美在“质”也在“形” |
讲述人:中华书局原执行董事、党委书记 徐俊
【讲述】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古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华文化之所以弦歌不辍,古籍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内容来看,古籍包罗万象,凡政治、军事、社会、文化、宗教、科技,无所不包。从形态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