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山水画演绎现代精神 |
中国山水画自元代开始,创作者大多是以文人身份参与其间,表现方式从客观写真转为主观写意,画中的山水超越客观物象并借笔墨语言传达诗性意境及出世的理想,这样的追求成为山水画创作的主流。17世纪董其昌及追逐者完善、巩固、延续了文人画标准和正统地位,此状态一直至19世纪。董其昌倡导的南宗一脉的文人山水画,其绘画理念、风格、审美、笔墨经后世不断地演绎发展,皆成为海派山水画发端的重要源流。
... |
西泠之风从孤山吹到了广州 |
君子风骨 标领艺林
1904年,在水天含黛、古渡画桥的杭州西湖孤山一隅,丁仁、王禔、叶铭、吴隐等人有感于印学之不振,矢志存亡继绝,发起创立西泠印社。他们捐地出资,兴建楼阁,修启立约,擘画经营,极具心力,却都谦而不称社长。清隽沉潜的文人风骨,成就了“创社四君子”的美名。
1913年,西泠印社第一次社员大会公推海上金石书画巨擘吴昌硕为首任... |
以联铭人:郭沫若的《抗战人琴联》 |
抗战人琴联(行书) 1957年 郭沫若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广大文艺工作者结成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担负以文艺唤醒民众、实现民族救亡的历史使命。
1937年,郭沫若毅然回国,投身民族解放运动。在抗战期间,他担任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积极组织和领导抗战宣传,在武... |
庾肩吾《书品》中的“天然”与“工夫” |
庾肩吾的《书品》为后世搭建了系统论书的范本,使书法品评得以与《画品》《诗品》齐头并进,同时也为后世拈出了几对重要的审美范畴。
在庾肩吾《书品》之前,品评历代书家的书论有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王僧虔的《论书》、袁昂的《古今书评》、萧衍的《古今书人优劣评》等,这些品评往往是个人化、散论式的,没有严格的统一标准。刘涛在《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中提到:“南朝的... |
我随潮流来—戴泽的跨世纪目光 |
颐和园后山的雪(油画) 36×49厘米 1979年 戴泽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戴泽是一位跨越时代的艺术家。他以扎实的写实功底、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兼容并蓄的艺术视野,在绘画领域耕耘80余载,既传承了欧洲古典绘画的精髓,又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其艺术实践不仅为中国油画的本土化发展提供了宝贵范式,更对美术教育、艺术史研究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 |
石朴“内观”的现代性启示 |
游太白山(国画) 40×28厘米 2015年 石朴
如何处理现代性的视觉“外观”与书画传统的“内观”,已成为近年来中国书画艺术现代性特征探索的重要话题。近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石朴画展,让人们对这位深居简出的画家的艺术探索有了全新认识,而其山水画艺术成就也为中国画现代性转型提供了某种深刻借鉴。
石朴的艺术道路肇始于20世纪中叶,长期浸润中华... |
莫朴:在现实主义中逐光前行 |
清算(油画) 90×116厘米 1948年 莫朴 中国美术馆藏
莫朴,1915年出生于江苏,祖籍南京,1996年因病逝于杭州,享年82岁。他的一生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虽然命运跌宕,却用朴实的艺术语言和朴素的教育思想,践行时代使命,传承文化薪火。作为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莫朴较好地衔接起国家美术在艺术叙事和美术教育等维度的新旧转换,在中... |
用艺术谱写大地之歌——美丽中国建设的艺术实践 |
位于桐庐的第二届山水艺术季现场
2005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年来,这一生态文明思想已融入生态保护、城乡发展、产业转型等多个维度,推动形成一条生机勃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艺术领域,一批坚持理想的艺术工作者践行这一思想,以艺术设计资源赋能乡村振兴、城市更新和社区营造,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创造性能量。 ... |
方寸天地铭刻抗战烽火——评刘岘木口木刻《巩固团结 抗战到底》 |
巩固团结 抗战到底(版画) 9×11厘米 刘岘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中国现代木刻创作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新兴木刻运动。现代木刻因其制作简便、便于印制传播,同时表现内容贴近社会现实、画面强烈有力,成为抗战美术中的主力军,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作品,刘岘的《巩固团结 抗战到底》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件。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