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记北京中轴线大众篆刻作品展故宫站”开幕 |
7月27日,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由故宫博物院、北京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印记北京中轴线大众篆刻作品展故宫站”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开幕。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展览。
此次展览,故宫博物院精选了20方院藏宫廷玺印展出,包括清代二十五宝在内的政务用玺、帝后书画鉴藏玺及个人闲章。... |
文保视听作品助力文物鲜活起来(深观察) |
图①:《闪耀吧!中华文明》剧照。
图②:《护宝寻踪》海报。
图③:《国宝奇旅》剧照。
图④:《赵小姐的日记》剧照。
图⑤:《叩问殷墟》海报。
本文配图均来自网络
... |
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 |
日前,“聚落与社会: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举办。来自美国、英国、法国等国,以及中国内地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高校、文博单位、科研机构等60多家单位共1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研讨会分为主旨报告、专题报告、分组讨论3个环节,共举办80场报告,总结和回顾过去30年国内外聚落考古研究取得的成果,并探讨古代聚落与社会研究未来发展... |
关于始皇帝遣使“采药昆仑”石刻的发现 |
【学术争鸣】
笔者长期在海外从事始皇帝研究,近期通过新闻报道得知始皇帝遣使“采药昆仑”石刻的发现,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在梳理来自中国的信息的同时,我也尝试总结了自己的见解。我得知这块石刻的存在是在6月初。我正参与电视纪录片《不为人知的始皇帝》的录制工作,该节目于6月28日在NHK卫视上映,其中对里耶秦简中的医药简牍做了详细介绍。冥冥之中似有缘分,... |
“昆仑石刻”未必能实证昆仑山所在 |
【学术争鸣】
“昆仑石刻”近日引发广泛关注,目前讨论主要集中于石刻真伪问题,正反两方从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金石学、地理学、神话学等视角出发,对石刻年代提出多种判断,除秦代刻成与今人伪作两种观点外,还有刻于新莽时期、元代、清代等看法。此前王子今教授提到,清代文献记载在鄂陵湖东北一百二十里外的山上,有“昔人所刻篆文”。但篆文内容和篆刻年代皆不详... |
北京中轴线篆刻作品在故宫展出 |
观众在故宫文华殿欣赏篆刻作品展。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
7月27日,“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印记北京中轴线大众篆刻作品展故宫站”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开幕。展览分为“大众篆刻·中轴新章:人民笔下的中轴线”“故宫玺印·紫禁回响:宫廷印章中的历史密码”两大板块,主要展出200枚大众篆刻作品与20方清代宫廷玺印。
|
丘挺谈写生丨在经验之外觅得笔墨的真趣与生机 |
丘挺 虎跳峡 35cm×49cm 纸本设色 2022年
在近几年的笔墨探索中,对积墨法与水法着力最多,积墨不仅仅是浓墨,还有淡墨积。龚半千晚年,黄宾虹、李可染属于浓墨积这一手法的代表。淡墨积在元人的作品中尤其多。如“以渴成润”法,我在读本科时曾下力气临摹过一些元人作品,特别钟情于倪云林与王蒙的“以渴成润”,这种手法秀润天成,浑然而不见笔墨痕的效果,即以干笔... |
画中寻天趣 花姿映本真——探寻明代文人插花的美学观念 |
【游艺丹青】
中国插花艺术历史悠久,其中文人插花以其独特的艺术面貌与审美趣味,成为传统插花的典型代表。文人插花始于五代,兴于宋元,于明代发展至高峰。万历年间,文人雅士热衷于插花活动,出现了《瓶史》《瓶花谱》等理论典籍,与明代画家陈淳、沈周、唐寅、仇英、陈洪绶等人的相关创作相互呼应,确立了文人插花的审美范式。
明代绘画... |
《丰子恺西洋建筑六讲》:可以触摸的建筑史 |
【书衣之美】
丰子恺是学贯东西的名家,他在绘画、文学、建筑、音乐等领域皆博闻多识、见解深刻。在丰子恺看来,“一切艺术之中,客观性最丰富,鉴赏范围最广大,而对于人生关系最切者,实无过于建筑”。为此他曾作“建筑美术六讲”,连载在当年的《中学生》杂志上。1935年,开明书店还将“六讲”结集出版为《西洋建筑讲话》。
为了再现丰子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