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雕塑大系”看百年雕塑创作与教学 |
“音乐、建筑皆足以表现人生观,而表现之最直接者为雕刻。”1916年,蔡元培在《华工学校讲义》中谈及“雕刻”,认为其是最能够表现人生观的艺术。雕塑作为蔡元培竭力倡导的美育重要组成部分和方法手段,自20世纪以来,深刻反映着社会变革。一代代雕塑家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将崇高的人生理想融入创作之中,让雕塑成为记录时代、凝聚精神的重要载体。
中国现代雕塑的发生和作为现代教育... |
雕塑学的自觉 |
由“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90年”展回顾启蒙年代至今的雕塑历程,基本上就是在阅读一部精华版中国现代雕塑史。从中可以看到,雕塑从做菩萨的活计营生,逐渐发展成为人民、为艺术的文艺事业,从业者从被称为雕刻匠,逐渐成为雕塑家、艺术家。这巨大改变离不开近代以来一系列社会变革和思想变革的洪流。
中国雕塑在近百年时间里发展为中国现代雕塑,有其特殊的文化蹊径,即典型... |
于非闇:与古为徒的蓬莱藉书画大家 |
张伟/文
祖籍蓬莱的书画大家于非闇,生于北平世家,家道中落后忙于生计,中岁以前曾任教员、记者,好读书,尤喜宋元名人小简,雅慕当时学者与考证之学,中岁后他专习中国花鸟画,继承宋代院体花鸟的正宗正脉,绘画作品色彩具有绮丽洗练、瑰丽端庄、独具匠心,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绘画的元素,表达了自然景物的精神和情感,并为工笔花鸟画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新的图式和经验,成为山... |
浑然天成——林散之《古银杏行》赏评 |
林散之 古银杏行 291×103cm 书法 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藏
《古银杏行》是林散之晚年的作品。
这是一幅大作品了,除了幅式大,还有洋洋洒洒几百字的内容,算得上倾心倾力创作而成。
和林散之某些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作品有所不同,《古银杏行》并不体现强烈的干湿对比,而是表现了一种凝重滋润的美感。
... |
发挥展览引导力,为美术场馆发展铸“魂” |
从大约十年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美术馆建设热潮,但大部分存在“魂不附体”现象,即美术馆项目体量庞大、占地广阔,建成后却难以有效利用,且长期运营对地方政府财政负担重。同时,美术馆多缺乏足够藏品与人才支撑,常设展厅少,依赖临时展览填充空间。美术馆面积越大,所需展览越多,但优质展览资源稀缺,导致硬件与实际内容不匹配,需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关注。
2023年,... |
《黄山朝晖》映华府——缅怀画家张松先生 |
张松 黄山朝晖
中国驻美大使馆中央大厅一直悬挂着一幅巨幅的中国山水画作品《黄山朝晖》图。这张画宽5.4米、高3.4米,是张松先生于2009年应全国人大办公厅和人民大会堂管理局的邀请,历时20余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完成的一幅反映黄山题材的巨幅山水画作品。并于当年9月,在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访美期间,由其亲自赠送给我驻美使馆。张松先生为了这张画,克服了重重... |
戴敦邦先生《梁山群雄末途图》赏读感怀 |
戴敦邦 梁山群雄末途图(局部)
戴敦邦先生为我国当代画坛知名画家,所作传统人物涵盖《红楼梦》《水浒传》《西厢记》《西游记》《金瓶梅》《长恨歌》等题材,其中武将文臣、释道仙儒乃至渔樵耕读等人物形象,包罗万象且瑰丽雄奇,笔墨豪纵跌宕、神韵天然流露,深具我国传统人物绘画的精蕴三昧,“戴家样”久已脍炙人口、享誉画坛。
传统人物题材外,戴敦邦先生亦... |
“自愈”——从董其昌看中国艺术的演进模式 |
每有古代书画大展,博物馆的人潮已成为常态。但是2018年底董其昌大展期间,上海博物馆门口那迂回在雨中的长队,仍然令人感动。
董其昌是一个难以看懂的画家,也是一个曾经被“打倒”的画家,这么多人跑来看他,似乎反映出历史潮流的回转。
夹在人流中的那些在宣纸上画传统山水的画家,为数应该是不少的,他们按理是比较能够理解董其昌的,但不知道他们是否意识... |
画“无笔迹”之艺术意蕴探析 |
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理论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甚浓厚,其历史由品评理论建构而成并流传。中国山水画史亦可以说是一部“山水画艺术的品评史”。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古人以不同的范畴概念来论述绘画品评的标准。然而,关于中国山水画的品评标准,比较分析后可以发现它们具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观念,即:都是基于“天人合一”之大道,符合宇宙万物运行之规律的。笔者暂且把它称为山水画品评的统一标准。
... |